12月12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应学院邀请,于人文学院会议室为我院学子带来了“苏轼诗中的西湖镜像”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肖瑞峰教授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引出“苏轼诗中的西湖镜像”这一议题。苏轼一生曾两度仕杭,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至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另一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至六年(1091年)任杭州知州。两次经历合计仕杭约五年,前后相隔十五年。仕杭期间,苏轼不仅忠于职守,疏浚与整治西湖,还以出神入化的诗笔描画与摹写西湖,将发轫于唐代的西湖文学推向高峰。考察苏轼诗中的西湖镜像,既可以帮助我们触摸到他的文化性格、政治品格及其身世投影,又可以领略到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论述苏轼的文化性格时,肖老师对苏轼诗中“西湖”这一概念做出界定。这里的“西湖”不仅仅是指一湖碧水、两岸垂柳,还应包括映带左右的白堤、苏堤,点缀在侧的岳王庙、灵隐寺,环绕周边的六和塔、钱江潮,以及活动于其间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苏轼笔下,西湖镜像是经过过滤与筛选后才入诗的。肖老师以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所创作的《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为例说明苏轼在处理西湖镜像时聚焦于湖畔人物及湖畔风景。
随后,肖老师阐述了苏轼西湖镜像展示出的淑世情怀。苏轼西湖诗中有平民意识的书写,具体表现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同情。这些民生之忧在苏轼的《游灵隐高峰塔》《八月十五看潮五绝》等诗歌中有细致描绘。“冒利轻生不自怜”是诗人深切体察弄潮儿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后发出的叹惋,这种关怀百姓疾苦的情怀是苏轼西湖诗中较为常见的,体现了苏轼以民生为本、一心想造福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紧接着,肖老师分析了西湖镜像在苏轼诗中的阶段性嬗变。两度仕杭,苏轼的心境有明显的差异,前后变化有迹可循,这也反映到了苏轼的西湖诗创作中。苏轼任杭州通判的前两年,正值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展开变法,苏轼与其政见不合,遂避其锋芒、请求外任,得以任杭州通判。在杭期间,他共作诗三百三十六首,其中政治诗居多,后来这些讥讽现实之作成为“乌台诗案”的触发因素。再仕杭州时,苏轼已经经历了流放黄州的逆境。亲友对其再三叮嘱,苏轼在这次守杭期间作诗一百三十六首,绝大部分作品专注于描摹西湖镜像。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肖瑞峰教授就“如何锤炼论文文字”“如何平衡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孙维秀 / 图:董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