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心与边缘”——记仲伟民教授“区域史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讲座

作者:时间:2024-12-10浏览:10设置

 

 126日下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区域史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的讲座。中国史专业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仲伟民老师通过引用梁启超对旧史学“四弊”“二病”及“三恶果”的批评作为导入,引出梁氏所主张之“新史学”影响下形成的成果——区域史研究,随后对其研究意义与范式等内容进行阐述。

中国历史不仅悠久,而且地域极其广阔。在如此复杂情况下,如何深入、客观叙述中国历史?针对这个问题,仲伟民老师提到学者赵世瑜在其著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所指出关于(20世纪后)传统中国历史叙述的两大症结,一是“宏大叙事”或“主导性叙事”的影响;二是以国家为历史主体或出发点的历史叙述的影响。在以国家、民族为叙述框架的历史中,我们自然而然以中心边缘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广袤的领土。所谓中心,就是国家话语的叙述方式,即以政权中心或国家特别重视的地区为中心来叙述,其他地区自然就是边缘,可以忽略不计。地方史的叙述同样被国家的历史所淹没。这种叙事框架往往以偏概全,从传统历史叙述中难以了解真实全面的历史,非核心不受重视,边缘地区甚至完全被忽视,如果要重建历史叙述,就必须摆脱上面两个问题,即打破中心-边缘的叙述模式,进行分区域研究,以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

随后,仲伟民老师讲述了年鉴学派等四种区域史研究范式。关于施坚雅以市场为核心的区域理论模式,仲老师结合图表进行深入阐释,其提出了“市场体系理论”与“宏观区域理论”,指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该模式反对将中国视为均质同一的实体,强调要考察中国内部焕发的活力与持续性的变动,提出包含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多层级的市场体系理论,体现市场对于传统中国社会一体化的重大意义。针对该理论,刘志伟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阐述,认为市场最根本的还是人,是基层人的互动,任何人都是中心。此外,仲老师还就区域史研究中徽州、江南以及华南等五种成功模式进行探讨,得出“历史研究若不与区域史相结合,生命力终究有限”的观点,区域史不是地方史,真正的、大的关怀终究是国家的问题,是中国全部的历史。

最后,仲伟民老师总结道:随着中国史研究的拓展,区域史研究也需要不断创新,同时利用其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繁盛。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区域研究的僵化倾向问题,不断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田野调查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讲座尾声,胡铁球老师就仲伟民老师的精彩发言进行回顾,他指出,要理解中国,首先要研究区域,还要注重基本区域,区域史研究是指导性研究,对于深化通史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仲老师围绕“列衔制度研究中的区域界定”“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的危害”和“兰溪鱼鳞图册在区域史和国家制度史之中的关联与协调”等问题为同学们进行了细致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健伟 / 图:胡 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