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哪吒故事的源流追踪与火爆解读”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宁稼雨教授紧扣时下热点话题,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切入点,尝试从神话学的文学溯源探流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从而推理出当下哪吒故事火爆现象的深层历史文化动因。宁稼雨教授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指出哪吒故事其实是印度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嫁接而成的产物,哪吒形象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印度神祇及古埃及、古印度的莲花元素,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推断,其在南北朝前已现于中土典籍。
紧接着,宁稼雨教授阐释了哪吒故事的中国化走势与解读理论,梳理出哪吒在佛、道影响下呈现的多种面孔,以原型批评倡导者弗莱提出的“神话移位说”为理论依据,结合东西方文化史实,审视观照哪吒故事,探寻其盛演不衰的思路所在。
随后,宁稼雨教授深入解析哪吒故事的中国本土化进程,指出其形象迁徙的核心在于宗教层面的适应性改造,需契合中国国情,如:印度神话中的父子情、“析骨剔肉”重生、闹海等元素均需进行文化转译。宁稼雨教授遵循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系统整合文献、壁画、玉器、石刻等多元载体,成功复原了哪吒文学形象的完整风貌。此外,他特别指出,明代哪吒故事艺术性提升伴随宗教意味淡化,清代则经历两大转型:一是创作重心从文本书写转向舞台表演,二是主题由严肃转向世俗。
针对哪吒故事在现代社会热度持续攀升的现象,宁稼雨教授认为连环画、手绘动画为其奠定了基础,数字技术则为其注入新动力,推动其再创辉煌,并且指出哪吒电影有三大亮点,即“‘我命由我不由天’核心主题”“运用数字技术革新形象呈现”“印证神话文学移位规律”。
讲座尾声,宁稼雨教授总结性得出“新艺术载体的出现总能推动神话原型故事的创新发展”的结论。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宁稼雨教授就“哪吒故事在说唱文学中的演变 ”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