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小平一行来院调研

作者:时间:2025-03-02浏览:10设置


228日,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小平率队前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就校地合作深入开展余华研究、探索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新路径展开交流。海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朱建妹,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谢凤英,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惠华,县城投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徐凯辉,嘉报传媒记者、浙师大余华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伟达等陪同调研。学院党委书记吴洪涛、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园园、学院高玉教授、学术副院长李义敏以及孙伟民博士等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会上,吴洪涛书记对马小平副主任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成果以及余华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展。吴洪涛指出,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兼具深刻思想性与高超艺术性,研究余华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程意义重大。学院高度重视余华研究,成立余华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强调,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期望借此次调研,进一步加强与海盐县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助力海盐文化品牌建设,推动余华研究向纵深发展。

马小平副主任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及余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他指出,海盐作为余华的家乡,余华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海盐地域文化元素,研究余华对于挖掘和传承海盐文化意义非凡。近年来,海盐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持续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推广力度,期望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余华研究高地,推动海盐文化繁荣发展。马小平强调,校地合作是推动文化研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期待双方在余华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作为余华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高玉教授在会上对海盐县如何定位余华、放大余华研究效应提出了宝贵建议。高玉教授表示,余华不仅是海盐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凭借独特叙事风格与深刻人文关怀,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海盐县作为余华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余华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高玉教授进一步强调,余华作品蕴含丰富的海盐地域文化基因,通过系统梳理其中的地域文化符号,打造“余华文学地图”,将余华作品中的经典场景与海盐的地理空间相结合,融入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设计,塑造具有文学气息的城市风貌,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核心资源。此外,高玉教授建议海盐县定期举办“余华文学节”或“余华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进一步提升海盐在余华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双方还围绕余华研究中心与海盐县的互动合作深入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加强校地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余华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是联合举办余华作品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余华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二是合作开展余华作品与海盐地域文化关系研究,挖掘余华作品中的海盐元素,助力海盐文化品牌建设;三是推动余华作品在海盐的传播和推广,通过文学讲座、作品展览等形式,提升海盐文化影响力;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为余华研究培养后备力量,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发展深度融合。

此次调研活动为海盐县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余华研究领域的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双方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为推动余华研究和地方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