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传统中国土地与财政研究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加强学者间的交流,推动中国土地与财政史研究的发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等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分三场举行,每场分设两到三个分会场,总计报告40多篇论文。会议期间,各位学者考察了浙师大“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
葛永海院长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学院学科建设情况。他指出:“土地与财政是涉及传统国家机器运转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传统中国土地与财政研究成为我院中国史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负责人胡铁球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出版250册的《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以县为单位的完整鱼鳞图册,直接推动鱼鳞图册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幕式致辞和合影仪式后,浙江师范大学胡铁球教授主持了会议的主题报告,武汉大学陈锋教授、南开大学许檀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先后做了题为《税内税外:清代前期的地丁原额与实际税负》《清代中叶天津的关税与海税》《田赋的经制与权变——以<重修崇阳县志>为例》《从赋役到农业税:中国农民负担的变化——以山西兴县为中心》的主题发言。
在分会场报告环节,三个分会场同时启动,一共进行了8场分组报告。分会场一的报告以明清财政、明清河道、明清漕粮为主题,分会场二的报告以明清赋役、明清土地问题为中心,分会场三围绕明清官地、皇庄、城市土地、地权等展开。报告者的史料丰富,问题突出。评议人的点评精准且富有启发性、建设性。
11月12日上午的圆桌讨论由胡铁球教授主持。在圆桌讨论中,研究不同时段、不同对象的历史学者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传统中国土地与财政研究的重要性。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瑞威教授、中山大学的黄国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平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魏众研究员、《中国经济史评论》隋福民研究员等阐发了地权中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土地在传统中国财赋生产、分配,土地流转与人的关系,财政史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同时也指出,年轻研究者应在论文写作、会议报告中回应大的问题并讲究具体方法、技巧。
最后,胡铁球教授宣布传统中国土地与财政研究学术会议圆满结束!
(拍照:冯航杰;撰文:朱倩宇;审核:李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