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近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师党支部与浙江师范大学人事处党支部、离退处党支部联学共建,赴建德市新安江水电站和淳安县下姜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追溯奋斗历程筑牢信仰之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体党员首先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第一站,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参观学习。
新安江水电站建于1957年4月,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电站建成投产于1960年,至今已安全稳定运行60余年,累计发电达1000亿千瓦时。为华东地区输送强大电流,为国家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内多座大中型水电站输送了大量人才。
通过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实地考察水电站整体建筑及水电站内部运行设备,党员们深入了解了有关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情况,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和水电站为人民带来的巨大效益。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各级党和行政领导的深切关怀以及淳安、遂安两县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极大地鼓舞、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同志!党员们深刻地体会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加快构建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牢、能级高、韧性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增强国家发展力、引领力、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赓续红色血脉 锚定思想之舵
作为此次活动的第二站,下姜村是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一个小山村,过去因地处深山、交通闭塞、人多地少,村民的日子十分艰苦。近年来,下姜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以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从过去的“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穷山窝,变成了现在“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山水田园,山乡巨变折射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党员同志们在导游的讲解声中,重走了总书记当年在下姜村的考察路线,并参观了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党员们了解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下姜村的发展,曾先后四次到下姜村,深入田间地头视察农业发展情况,提出“要给青山留个帽”,2017年还给下姜村干部群众寄来了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党员同志们通过实地走访和图文学习,真切感受到下姜村从“穷山沟”蝶变为“绿富美”,呈现出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离不开总书记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关心指导。让大家尤为感慨的是,下姜村的故事并未止步于此,“一村之变”逐步发展为“一域之变”,以下姜村为代表,中国乡村的共富之梦也正变得清晰,变得令人期待。
随着党员同志们步入下姜村的一间黄土黑瓦平房,即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的取景地,人事处党支部书记刘洋在这间乡村小学教室里为全体党员同志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刘书记分享了参加本次活动的感悟,并结合学校人才事业发展,提出人才战略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党员同志们应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工作中,最后刘书记提出“立榜、放榜、松绑”六字方针,激励各位党员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随后,汉语言文字学教师党支部书记殷晓杰带领党员同志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牢牢把握本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人事处党支部赵雷洪同志结合近几十年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指出要通过人才评价体系、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政策文件的调整、优化,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最大效能,真正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同时,赵老师提出要“坚持产出导向”“突出目标导向”“突出效果导向”,激励广大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勇担大任,为继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大国文化自信而贡献力量。
党课结束后,全体党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悠扬的歌声抒发了大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
本次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凝聚了党员力量,使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提高了党性认识。全体党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追随革命足迹,发扬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将小我不断融入大我,时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笛妍、朱雯茜/文 潘恩来、侯冬玮/图 叶杭丹/校对 殷晓杰/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