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我院先后召开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一流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进展报告交流会议。
3月29日晚,我院于线上召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双新”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本次会议由我院副院长黄沚青主持,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李秀明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源源教授,学院教学督导傅惠钧、刘永良、刘力坚、高玉海,汉语言文学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殷晓杰代表项目组进行项目总体进展程度汇报,介绍了项目实施基本内容与进展情况、项目的措施和成效、研究成果支撑情况、下阶段计划及预期效果。
对此,李秀明提出“对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建议。陈源源表示:“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重点科研平台集聚效应和重大科研项目引领作用起到重大意义。”
傅惠钧肯定学院教学成果,强调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加快新老师融入”在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平台等对我院发展具有高度积极意义。”刘永良对学院课程论文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针对目前的课程大纲、培养方案,他建议向高层次院校进行学习,开展考察、调研工作。
刘力坚指出,“完善教学过程性评价”仍须要久久为功。高玉海希望更多教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项目参与度。
结合当下“新文科”“新师范”背景,会议最后,殷晓杰根据学院相关资源整合和资源优势发挥情况,总结已有成果和不足之处,对如何进一步建设人才培养评价、过程性评价机制展开讨论。
3月30日下午,我院在会议室召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进展报告——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金课”群建设。本次会议由我院教学副院长黄沚青主持,历史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永斌,学院教学督导桂栖鹏、周旭东,历史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从项目总体进展情况汇报开始,刘昌玉从项目实施、项目成效、支撑与推广、问题与改进四个方面展现历史学专业“金课”群建设的初步成果,针对项目短板提出“推动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申报线上和混合式课程配套教材”等改进方法。
对此,李永斌建议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指出课程评价数据在评估课程效果中的重要性。
随后,周旭东提议通过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同时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投身虚拟仿真“金课”建设。
“要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桂栖鹏强调“金课”群需建立明确的具体规划,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围绕历史学“金课”群,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可挖掘实践资源发表见解,深入探讨社会实践金课的建设方法。
会议最后,黄沚青总结历史学“金课”群建设的成果,指出实现课程门类全覆盖、突破虚拟仿真的可能性,表达对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美好期待。
学院交流会后,各项目负责人认真汲取与会专家意见,结合专业建设实际,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加强课程与资源建设,做好一流专业建设的后期工作,力争以一流的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
(江一倩、叶听雨、金佳怡、陈欣怡/文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