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年全国英语竞赛(浙江赛区),我院优秀学子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现综合素养。其中,汉语言文学197班任柯颐、历史学212班韩飞宇荣获C类特等奖的优异成绩。
今年全省共有317名学生进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经激烈角逐,全省高校共有57位选手获得全国特等奖。其中,特等奖获奖比例仅为参赛人数千分之一。
面对如此高难度、专业性极强的英语竞赛,韩飞宇坦言:“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自然比专业的学生更有压力。”抱着“再拼一次,再努力一次”的心态,他背水一战。
选手赛后终于吃上“安心的一餐”
针对英语专业性知识匮乏、日常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韩飞宇和任柯颐针对性把握题型,利用“碎片化”时间补救,提升备赛效率。
老师的方法指导、备考同学的分享,明确了任柯颐的备考方向;家人老师的鼓励,给予韩飞宇坚持的勇气;“日拱一卒”的单词积累、语感训练,凝结他们内心的底气,成为考场上最重要的“底牌”。
韩飞宇赛前准备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在日常英语学习中,面对“难啃”的英语单词,任柯颐将自由阅读外刊作为积累生词和提高语感的工具,她认为将单词放在例句中,在记忆的同时可以保持其地道的用法。
韩飞宇根据自我需求,量身定制学习网络。“除了重复记忆单词书之外,我更愿意去寻找单词的词根,从溯源开始建立一个系统的网络,从而建立一个牢固的体系。”体系化的发散思维和重复的集中思维相结合,沉淀出他深厚的单词功底。
韩飞宇日常练习
在阅读方面,韩飞宇认为需要“逻辑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阅读经历,才能有效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他选择逻辑较为严密的China Daily公众号上面的文章,研究其中的文学逻辑和严谨的论述关系,更好把握英语思维。在重复学习的枯燥感来临时,韩飞宇常借助经典诗、散文寻觅英语表达的魅力,并借此激励自己,引导自己。
在英语素养的培养中,韩飞宇和任柯颐都强调“应用思维”和“英语思维”的重要性,他们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除了坚持每天阅读一篇或者半篇外刊文章来保持语感,任柯颐定期观看英美电影,来锻炼英语思维。她强调,“不同国家语言的背后,是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
任柯颐日常阅读
韩飞宇则表示自己会利用英语论文来帮助自己专业的学习,“要保持一种敏感度,在生活中有意识去创造使用英语的情境”。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竞赛的学习,提高韩飞宇和任柯颐的英语素质;备赛的过程,打磨人文人攻坚克难的意志。通过大赛锻炼,我院学子提升英语竞赛能力,增进师生情谊。我院将继续秉持“自由自律,修德修文”的院训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争在各大赛事中再创佳绩,展现人文靓丽风采。
(周映映、林依烨/文 图片由参赛选手提供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