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六期于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副院长宋清秀老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刘婧文老师,文艺学专业孟瑞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孙伟民老师、陶明玉老师出席本次论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付建舟老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刘婧文老师带来了题为《中国形象再现研究:朱迪特·戈蒂耶和她的〈帝国龙〉“白鹿谷”一章》的报告。她从“朱迪特·戈蒂耶的东方主义”“传统中国的极简主义”“中西国家对自然的不同看法”三个维度,对戈蒂耶关于中国的认知与创作《帝国龙》的思考进行了详尽论述,并揭示了戈蒂耶对中国形象再现的创造性。她谈道,戈蒂耶选择性地创造出一个对比鲜明的“他者”形象,却没有展现出真实的中国。孟瑞老师提出了“戈蒂耶是否故意忽视中国现实主义、专制主义与封建等级制度”的疑问;陶明玉老师与孙伟民老师肯定了该文的思想体系,并提醒同学们阅读多种类型的书目以开拓学术视野。
孟瑞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从“审美介入”看文学阅读的创造性体验》。她介绍了选题角度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以“贝林特的审美介入”作为理论视角,结合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读者的经验自述做出探究。此外,孟老师从“读者的身体知觉体验”与“跨时空中与他者的交互感”两个方面细致讲述了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创造性体验。刘婧文老师在肯定其跨学科视角的同时,建议加入关于“美、美的事物、美的特质三者区别”的哲学思考;孙伟民老师对论文研究的深入性发表了看法;陶明玉老师认为此研究具有前景性,并建议增加对中国文论资料的引用。
孙伟民老师作了题为《当代文学考据过程中的史料观念与问题意识——余华早期创作情况及笔名使用再考察》的报告。他以李立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为问题来源,展开“新材料”的理解与界定、余华“处女作”之争及“少作”概梳、余华使用过的笔名之考察的探讨。孙老师对余华早期创作及笔名使用情况作出论述,并引发了关于文学考据的认知与思考,进而提出了搜集材料、写作论文需要沉稳应对的有效建议。孟瑞老师认为该文内容充分详实;刘婧文老师与陶明玉老师表示孙老师逻辑严密,其怀疑态度与质疑精神值得青年学者学习。
陶明玉老师以《彗星来的那一天:论晚清末日小说的兴起》为题,他围绕“彗星末日说及末日小说的传入”“1907年的改革与末日小说”“1910年的革命与末日小说”“彗星,小说与国族命运”四个方面,对彗星作为一个符号的观点进行阐述,指出晚清末日小说的不同内涵与清末作家对国族命运的关怀。刘婧文老师认为将彗星作为政治象征的意义非常独特;孟瑞老师肯定文章主题的深刻性;孙伟民老师由末日小说联想到末日电影,表示末日小说依然具有许多研究空间。随后,老师们针对“中国古代是否具有末日想象与末日主题”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尾声,付建舟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此次论坛予以高度赞扬。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文:穆煜鲁 / 图:徐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