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泽学术·学术交流】曹志耘教授在东北亚语言文化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作者:时间:2022-08-31浏览:10设置

2022825-26日,东北亚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大连成功举办。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曹志耘在北京分会场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多样性》的报告。



曹志耘教授首先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称语保工程)进行了简要介绍。自2015年起,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语保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在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来自社会各界发音人的共同努力下,语保工程调查收集了123种语言和全国各地方言的原始语料数据1000多万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和展示平台。出版《中国语言文化典藏》(50卷)、《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随后,曹志耘教授重点阐述了语保工程在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中发挥的三点作用。


一是记录、保存濒危语言方言。中国的语言资源相当丰富,但语言濒危的情况依然存在,形势十分严峻。为此,语保工程专门设立了濒危语言方言调查专项,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开展深入全面的调查,其中包括若干种以前未被调查过的语言和数百种面临消亡的语言方言,编写出版《中国濒危语言志》(50卷)。语保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赶在一种语言消亡前对其进行抢救性调查和保护,保存其基本面貌和基础数据,为丰富语言宝库和保存人类语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二是以保存促保护。曹志耘教授提出语言保存、语言保护、语言资源保护三个不同范畴,认为保护和保存二者不可分割:保护有利于保存,而保存促进保护。对于濒危语言来说,无论是日常使用和传承,还是进行更大力度的振兴和复活,调查、记录、保存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其次,应用可以促进使用,使用则会促进保护。语保工程的成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例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研制推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最后,语保工程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化工作,通过把语保工作延伸到社会中,触发、唤醒社会大众的语言自觉和保护意识,从而带动语言保护行动。


三是为世界语保提供借鉴。数十年来,世界各大国际组织为应对世界语言濒危问题做出多种努力,但当前仍缺少语言保存和保护的国际规范化标准,以及在规划制定、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经验和措施。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制定新的国际规范标准文件,以契合语言资源保护行动的需求,鼓励成员国间交流共享成果。2018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宣言》凝练了当今世界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吸纳了语保工程的经验:政府主导、专家实施、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统一规范标准、纳入方言。目前,语保中心根据经验与技术编写了《语言资源技术规范与经验》,以期为国际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于20214月启动,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促进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进展顺利,持续推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后30卷)、《中国濒危语言志》(后20卷)、《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语保故事》等标志性成果。


会议详细报道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mN33O77rHRaEzJeBdQWQvQ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