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
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王嘉良教授著作《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书影
著作简介:
本成果的研究对象,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大家茅盾。研究缘起是在于,在新时期重写、重评文学史热潮中,曾因对茅盾评价的分歧引发了诸多争议性话题,诸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茅盾的“创作模式”等,这些话题不但对评价作家本人不可或缺,即便是总结文学史经验亦至关重要。由此确定全书的研究视角:对茅盾的文化人格、创作形态放置在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中考察,审视其生成背景,展示其独特形态,评估其成就得失,对其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并论定其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及其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以实现文学史经验的有效总结。
主要观点:
成果分七章阐述,集中探讨的是文学史上人们十分关注、聚讼纷纭的几个话题,逐一展开论证与分析。主要探究的问题是下述四个。
一是着眼于中国20世纪复杂文化语境的分析,揭示革命家、政治家与文学家三位一体的茅盾形象,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构成,必须给以科学的认知与分析。论著侧重阐述中国20世纪文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结构,即“文化人”的文化思想是变动不居的,茅盾就经历了“茅盾前”、“茅盾时”、“茅盾后”三个阶段,既坚持了前进的革命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显示出文化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说明对其作简单化理解实不可取。
二是就茅盾鲜明的“政治意识”集中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家介入政治是一种普泛性现象,茅盾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他作为有政治信仰的人文知识者,以“文人”心态“从政”,既有对“主义”的坚定持守,又有“文人”中的精英知识者所具有的独立思考精神及其对于政治的独特参与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学与政治结缘的“形态类型”,创作文本也必呈现出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与其多重意义生成,笼统地批评其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缺乏说服力。
三是专论非议较多的茅盾与现实主义的关系。茅盾作为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对现实主义的坚定持守,以至“独尊”现实主义,放在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中考量,有内在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见出两面性:时代思潮的切合性与非我族类的排他性;但茅盾对文学思潮的选择的确是一种审慎的选择,他早期曾倾心“新浪漫主义”,后因“时代”需要而坚守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的倡扬也有很多创造,如颇接近于欧洲“正宗”现实主义,其理论和创作的自觉性不可轻率否定。
四是围绕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对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创作模式”的质疑话题展开分析与评论。认为茅盾的“创作模式”坚持理性化的艺术思维或有可议之处,但放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审视,其所由生成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波及到30年代一大批作家),却具有历史合理性;而且,茅盾对理性与艺术的“相生相克”有充分认识,注意“理性化”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诉求,重视政治倾向的艺术表达,便有可能克服理性损害艺术的弊端。因而对茅盾创作进行“模式化”评论,甚至以先验的“模式”框架评论其所有创作,就可能造成评价的失真。
主要学术贡献: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体现在对作家的评论不限于文学成就的泛论,而是从“问题意识”入手,透过对茅盾研究资料(主要是近30年茅盾研究状况)的掌握与分析,充分把握研究的历和现状,发现研究有待深入和突破之处,从中梳理出引起较大争议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确定基本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破解逐层展开论述。首先着眼于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的分析,揭示动态结构中茅盾的选择,这为探讨其复杂思想奠定基础和基调;其次是对茅盾个体的认知,从“文人”心态和“作家角色”两个层面展开,探究其特定角色选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次是基于茅盾文学选择的独特性,分析其创作中刻下了“茅盾式”印记的几个侧面,分别从创作的政治化倾向、现实主义选择、创作模式的形成三个方面,作出切合于作家实际的分析与评判。为使论述有理有据,研究中注重对茅盾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其创作文本的重读与细读,以尽可能实现预期研究效应。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在理性审视一个作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复杂表现,重视历史文本的搜罗和爬梳,展开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背景描述,揭示中国20世纪文化呈现出动态结构,作家的文化思想是变动不居的,对茅盾的“矛盾性”和思想复杂性作出合乎历史逻辑的分析,也对作家的个体特色和价值给出科学合理的评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探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茅盾的独特文化/文学选择,这涉及文学与政治、文学思潮选择、创作方法独创性等复杂理论问题的阐释,研究中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现实主义思潮、艺术思维理论等作了深层次的学理探究,提出了诸如“政治文化”介入文学必须实现作家的政治诉求与艺术诉求的有效结合,文学创作应“兼容并包”,现实主义既不能“独尊”,也不应随意“放逐”等,显示出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
成果的社会价值,是通过一个作家的解剖,为我国新文学及未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从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切入,理性审视一个作家的文化选择、文学观念、创作倾向等,有利于对现代作家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价。20世纪的中国文化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文化接受和积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本课题以茅盾为个案,阐述20世纪文化思想复杂性,就有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二是透过复杂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茅盾“个体”的分析,对茅盾作出尽可能准确、科学的评价。茅盾有着多重身份、角色,但作家身份是第一位的,他以“文人”心态“从政”,使文本的政治化倾向赋予了多重意义内涵,这为全面认识“茅盾本体”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亦有助于对与此相类作家的评析。三是由对茅盾的深入思考,涉及与此相关的文学史问题,从历史的审视中获得比单个作家研究更多的东西,从而显出作家研究的文学史意义。茅盾在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其坚持现实主义、开创独特创作模式等,是同文学史上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牵扯在一起的,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文学史上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王嘉良,1942年7月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现代作家论。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嘉良学术文集》(12卷)。有13项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1993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