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8-1949)》

作者:时间:2022-05-16浏览:43设置

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

《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8-1949)》


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徐健豪著《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8-1949)》2019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8-1949书影


著作简介: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研究(编号18AZD033的阶段性成果该书沿用编年的体例,力图克服“大事记”的做法。通过系统爬梳近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思潮、理论批评、创作现象、社团流派、文学交往、文学会议、文学报刊沿革等重要事件,注重其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儿童文学发生学史料、儿童文学创作史料、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料、儿童文学接受史料四个维度中形成“点”“线”“面”“体”的编年研究结构,重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谱系及现代演进的轨迹。

主要观点:

一、与儿童、儿童文学一样,中国儿童文学史也是一个“现代”概念。在现代转型的背景下,“文学”和“历史”被重新赋义。这种现代知识的重新阐释意味着转换“传统目录提要、文苑传、诗词文话记录”等概念。作为一种文学史,中国儿童文学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历史化”的问题。历史化对于文学史书写及学术话语的延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核心的作用是学科化的规范。

二、与断代史、专题史、通史无异,编年史并非按照时间的顺序机械地堆砌材料,史料的组织依然需要撰史者治史的眼光与识见,而这种眼光与识见就是撰史者的文学史观。藉此,本成果在述史时贯彻了如下研究思路:一是以编年的方式消除文学史的等级叙述和判断,还原接近儿童文学原生形态的文学图景;二是融合断代史与通史的研究方法,在突出不同历史时段的特异性的同时,还充分注意到各个时段之间贯通性,从细节的关联中折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演变。

三、以编年体例来撰史有助于重新开掘出一些因编撰者先入为主“史观”而导致存在于文学史地表之下的珍贵的史料或文学事件,让其重现“浮现”,以此打开一片全新的研究天地。然而,尽管编年史可以规避单一化的史观给文学史书写带来的干扰与压抑,但是其以细节来观照整体的述史方法还是会给整体性运作带来诸多困境。那种贯穿于各个时间节点中一以贯之的线索及事件很容易被生硬地切割。这样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丰富却杂乱的史实,缺乏系统性的综合与治理。关于这一点,韦勒克对克莱恩“不带论旨”的批评即是著例。

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进亟待学人宏观性地把握,寻绎其发生、发展、新变、转型的文学脉络,尤其是在区隔与融通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在世界儿童文学的格局中呈现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价值及存在的不足,并以此开掘其融入世界儿童文学发展潮流过程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立场。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文学视野中,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以史料、事件的细节化呈现勾联了动态发展的中国多元语境,深度介入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工程之中,为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及现代中国学术的自觉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要学术贡献:

一、方法论价值。本成果以“编年体例”来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论从史出”取代了“以论代史”或“以论带史”,这无疑有助于祛除人为观念而导致的对于一些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遮蔽,也有助于回归于儿童文学评价与批评的本位。这有助于在对儿童文学“原始素描”的辑录时,编年这种“微小叙事”能建构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景观”。有助于破除因“分科立学”而产生的学科隔离的本位主义倾向,致力于还原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发展的完整面貌。

二、史料学价值。本成果注重“史料”的编年整理、开掘与研究,在“史料—史观—史撰”框架下,运用“目录学”“考证学”与“文献学”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儿童文学史料中有待考证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进而将史料的整理上升到学术史的高度进行历史还原。具体考释的问题如下:(1)考论未刊稿、口述材料、未具名的文献;(2)考释真实身份待查、生平经历待考的理论批评家及相关笔名;(3)比对与校勘不同时期、语境出版的理论批评史料版本;(4)校注重要理论批评文献进行;(5)考证有错讹、真实意图存疑的史料;(6)甄别混杂于教育学、民俗学、儿童学等其他学科门类的理论批评史料;(7)补遗被忽略、被遮蔽的批评家及理论著述中失收的轶文。从而克服和超越以往中国儿童文学史料研究中“遗漏”“错讹”“缺乏注释”的弊端。

三、学科史价值。本成果依循以“史料历史化”折射“中国儿童文学历史化”的原则,注重历史的复杂性与儿童文学本身的复杂性,重点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与其时代的互动关系。囿于学科本位主义的影响,目前学人所编撰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多缺乏百年中国文学视野,不是把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下来考察,基本上是“自我封闭”的述史之路。本成果既立足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本位,又搭建了与现当代文学“一体化”研究的桥梁。这超越了将儿童文学视为现当代文学的附属形态或异质形态的理论偏颇,有利于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中国发展“三维同构”的基础上,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多元共生的全息图景。


第一作者简介:

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