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

作者:时间:2022-05-16浏览:78设置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王荣华教授《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2019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荣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书影


著作简介: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批准号:16FZS037)的最终研究成果。检视近代中国机制面粉工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间既经历了一战时期的黄金岁月,也遭逢了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危机;既有洋粉的攘夺与倾销,也有土粉的抵制与回潮;既有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也有自然经济的负隅顽抗;既有战前地域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也有战时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的异军突起;既有战时沦陷区面粉企业的苦苦挣扎,也有战时内迁粉厂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机制面粉工业见证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是中国近代化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战时后方机制面粉工业无疑是这个特殊时期、特定地域、重要环节的关键一环。该书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近代机制面粉工业的发展脉络,建构还原史实,对战时后方机制面粉工业予以系统研究。

著作的主要观点:

一是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抗战全面爆发后,原有机制面粉工业主要城市相继陷落,而后方机制面粉工业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厂数、产销量还是设备、从业人员等都达到了新的规模和水平,后方机制面粉工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重庆、成都、西安、宝鸡、兰州等城市成为新的面粉业产销中心,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几乎赶上了战前面粉业中心地区几十年的发展水平,也奠定了战后乃至1949年之后西部地区面粉工业的格局。

二是战时后方机制面粉工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粉既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新鲜口味与美食,也一度成为物价腾贵时的“支付宝”,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实施地方社会控制的一个有力手段。快速发展的战时后方面粉工业提供了战时军糈民食供应,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后发展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探讨战时后方机制面粉工业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及随之而来的工厂内迁、人口内迁、“抗战建国”、技术设备引进、资金转移、农业复兴等因素,搭建起了以机制面粉工业为载体的新的经济融合与发展平台,后方机制面粉工业正是在克服重重危机背景下实现了融合与发展,即“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

该书的主要学术贡献:

从选题来说,以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战前面粉业中心区域如上海、华北及东北地区,而对于后方区域研究较少,该书主要对战时后方各省机制面粉工业、行业、企业进行系统研究,这是该书内容的一个创新。从观点来说,以往研究认为战时中国机制粉工业遭到了极大破坏,是“破落时期”,该书认为,对于后方各省来说,战时是各省机制面粉工业实现融合与取得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战时面粉工业实现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融合,地方政府利益与面粉企业利益的融合,沿海经济观念与内陆经济观念的融合,内迁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并进而实现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应该把握地区发展差别与特点,不能一刀切地将战时看作是“破落时期”、“畸形发展”。该书审视了战时机制面粉工业的发展路径与轨迹及影响其深入发展的各种因素,旨在探寻在民族危机、粮食危机背景下后发展地区面粉工业经济状况,进而探讨后发展地区发展动力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


王荣华,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