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我院丽泽学术提升计划暨2021年度院级课题中期检查汇报会在24幢401、402、403教室同时举行。邱江宁、谭勤、余凡、赖勤芳、刘昌玉、宋清秀、姚建根、房栋、殷晓杰、沈丹萍、姜其文担任本次报告指导老师,各课题组成员到场汇报。
邱江宁、刘昌玉、殷晓杰分别担任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组长,主持各组中期检查汇报会。会议伊始,三位组长分别简述汇报流程。随后,各课题组答辩人依次进行课题陈述和现场答辩。
“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从“丝绸之路拓通”的背景入手,以“编年”为整理形式,完成120余万字的文献整理,展现“丝绸之路”的风貌。此后,他们将更多关注“世界眼中的中国”,系统性搜集材料。
在提问和点评环节,谭勤指出“转引的材料可信度不高”的问题。余凡补充:提出问题与阐述问题应有明确的范本。“文献整理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溯源与闭环,借助百度百科给出的线索寻找好的搜索方法更有推进意义。”邱江宁总结道。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民族国家想象研究”课题组围绕五四儿童文学与近现代中国国情,查阅原典、资料,力图厘清五四儿童文学构建的民族国家想象。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为期2个月,共撰写4篇论文。
余凡指出,“汇报内容具有思辨性”。问及汇报人如何理解“想象”,余凡表明把没有经历的事情写出来就是想象的过程,课题汇报时应深入剖析“想象”的概念。“汇报时应明确指出分工合作的过程,在论文写作前应阅读大量书籍。”邱江宁这样期许。
“补续高僧传校笺”课题组成员从“《补续高僧传》研究现状”出发,阐释课题思路,深入研究《补续高僧传》的文本和史料来源,明确“追寻史源、订正讹误”的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数十卷的资料溯源工作。
面对余凡“后续工作有何进展”的发问,课题指导老师谭勤回答:“课题后续增添组员的笔记,课本校注之外进行原始材料校勘,锻炼学生点读、断句的能力。”邱江宁表示,原始文献的解读枯燥艰难,课题组成员的坚持值得肯定。
“非洲疾病演进与防控史”课题组成员以“埃博拉”的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展开汇报。组员自主式查找资料,搜寻外国医学论文网站,翻阅世界著名报纸,开展大量翻译工作。2021年10月,五万余字的“埃博拉通史”基本完成。
“非洲人类问题是历史性问题,也是前沿性问题。”邱江宁对该课题给予高度肯定并号召更多同学参与,又提问“域外文献应该怎样获取”。汇报人表示,他依据个人经验判断与想象,结合当地卫生记录、援助者和监管者的记录,查阅报刊原文。
“新时期以来作家文论研究”课题组基于“新时期文学的时代特色和突出现象”的研究背景,开展三次读书会,内容涉及“文献研读”“创作谈研读”“论文写作”,力求建构学术思想脉络。今后,他们将深入研读创作谈文本,修改润色创作谈论文。
邱江宁谈到:“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经典细读值得学习,不足之处在于,数据化时代获取资料途径很多,课题组研究时材料搜集太少。”课题汇报要呈现资料真理的过程,文论本身的作品要延伸到作家成长的土壤中。谭勤对课题组开展读书会研读的形式表示赞扬。
“中医的现代发展与思考: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每周举行论文研讨会,累计30余次,议程包括汇报进度、讨论课题组成员论文、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课题组成员累计完成论文写作5篇,近代中医药期刊资料整理字数达414775字。
面对“如何看待中医”这一发问,汇报人表示:中医不是要和西医对抗,它具有本国的文化传统,有自身的体系反思,中西医是互补的。结合近代西学东渐在医学方面的表现,课题组将加深对医药学文章的认识,在资料收集当中力求增强科学性。
“族群政治与元初江南统治研究”课题组成员罗列11个主题,展示初期成果。对照论文修改前后变化,指出课题一改方向。明确分工,计划有序,围绕审核校改开展后期研究。
“浙江诗路文化的美学品格研究”课题组成员由浙江省“深入文化带”的发展规划获得选题灵感,深入浙江省不同文化区域进行研究,搜集资料,汇成超20万字的中期成果合集。
刘昌玉强调课题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赖勤芳关注资料收集问题以及地图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课题组成员对此做出解答,表示参考书和相关文献是重要的搜集途径。
“10-19世纪越南地理典籍对中国地理思想的移植和诠释”课题组开展多次培训,主要钻研越南古代国家建构、历代政治地理格局和古代边疆理念思想,学习文献检索、文本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进行通识阅读,形成五千余字的整理资料。
刘昌玉点评道,研究不同语言的相关典籍在思想和文化上会具有一定差异,同时译著和原文具有一定差别,会增加研究的难度,建议课题组成员寻找到难度更加适宜的方向努力。赖勤芳希望课题组成员能精进学习方法,遵守学术规范。
“80后作家笔下的精神图景研究”课题组致力于了解80后作家的创作景象,钻研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论文撰写,立足具体的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80后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考察。
房栋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质疑,指出其作品多数停留在个人层面,并未进入经典化进程。姚建根关注研究作家群体的地域分布,并表示这些作家使用的语言风格并不够积极向上。
以古叙利亚地区的上古文明为研究中心,“古叙利亚文明的肇始与早期发展”课题组收集古叙利亚文明相关外国文献百余篇,结合不同历史学家的观点,对古叙利亚地区在文明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梳理了自公元前27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赖勤芳期望研究过程中“可以关注叙利亚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宗教文学、美术、艺术作品在历史研究中同样值得关注。
“江南区域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旨在整理与研究江浙一带的历史文化,进行17次组会,进行疑难交流。研究过程中,成员查询了多种家庭人物传记,学习整理方法,结合地图进行人物深入探究,并利用表格和图片形式进行专题系统整理。
姚建根关注课题组的文化地图制作。赖勤芳强调文化地图制作的难度较高,提倡先选择小范围进行制作尝试。课题组成员表示会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赖勤芳还提到,历史文献真实性和学术性仍有待考证。
“近代早期法国世俗化背景下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课题组成员以法国身份标注为切入点,定期召开组会,阅读大量文献,最终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各自选题,展开论文分工撰写工作。
刘昌玉希望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课题难度调整工作量,更多倾向整理工作。赖勤芳对身份认同的概念进行厘清,指出课题研究中明确概念和理论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全宋文》原文,“宋元海疆史研究”课题组成员对海疆概念具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召开课题会议,利用数据资源库进行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央对海疆的军事政治管理,海船与海礁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晚清民初浙籍文人的游戏文章与现代文学变革”课题组通过游戏文章这一接口探讨清末民初文学与五四文学、现代文学的关联性。多次研讨后,课题组成员梳理了近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走向与历程,撰写读书笔记若干篇,并通过论文展示本课题研究框架。
赖勤芳进一步探讨了游戏文章的风格和定义,对休闲美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方向给出具体的建议。
从陈梦家的生平家世和工作经历出发,“百年浙江语言学家学术思想研究·陈梦家卷” 课题组根据相关著作,结合多方评价,介绍其重要研究成果与工作方法,形成关于其学术风格与影响的总结。
沈丹萍肯定了汇报人对课题内容的熟悉程度,就小组分工与意义探索进行提问。姜其文则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他认为研究重点可以落在陈梦家先生在古文字领域做出的成就。
以“大语言修辞学”为理论基础,“汉语修辞与词汇互动研究”课题组聚焦创新与实践,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三个板块。目前,该课题组正编写的《变异性修辞化语料集》,共收录106条语例,引用语料近200条。该组研究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呈现。
姜其文针对其研究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课题研究重点进行了剖析。关于沈丹萍“如何论证”的问题,本组汇报人以“羊羔”为例,具体解释了辞格词汇化的过程。
校勘工作对于还原诗文真相具有重要作用。以宋明清三代刻本为基础,“苏辙《栾城集》研究”课题组总结以往苏辙诗文集整理本缺憾,致力于合作出版一部全新完本,为苏辙诗文研究贡献己力。
殷晓杰肯定了该组结合实例的汇报方法,同时也指出该组需增进校勘学、训诂学与文献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沈丹萍对于该组的协作方法进行了细致了解,肯定其电子版本与纸质版本对照校勘的研究方法。
“现代汉语情态构式专题研究”课题组基于情态系统中有关情态的结构或结构式的研究较为缺失的现状,以互动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构式的互动关系、语用关联及其构式化与构式演变。在答辩环节,殷晓杰对现有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提问,该组汇报人结合人员配置、研究对象、安排周期进行了解答,并说明课题组后续将在大类之下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论文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浙江濒危方言概况调查研究” 以浙江境内的濒危方言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该组采集的语音以常用词汇为主,后续将继续田野调查工作,完成160个以上的考察点的资料搜集。
面对沈丹萍提出的如何选取采集点的疑惑,汇报人表示,该组成员以其指导老师王文胜所分发的方言点图为中心向四周走访。殷晓杰肯定了该课题组的田野调查工作,希望大家能真正运用语言资料于研究层面,实现自我学术提升。
“中国方言文化影视典藏” 致力于运用音像摄录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方言文化现象调查、拍摄,目前该组已完成素材收集工作,形成了30分钟左右的方言文化短视频。
该课题的视频成果相较于同类视频学术性更强,普通话与方言双字幕的形式更具有技术规范性。同时,关于双字幕区分度不大的问题,汇报人表示课题组后续将继续跟进视频后期工作,力求普通话字幕“信达雅”、方言字幕原汁原味。
汇报会尾声,邱江宁、刘昌玉、殷晓杰三位组长分别作了总结。邱江宁对各课题组目前取得的成果加以肯定,并鼓励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刘昌玉强调课题研究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并表达对以上课题继续良好开展的期望。殷晓杰对各课题组目前取得的成果加以肯定,鼓励同学们把课题成果向相关刊物,提出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两开花的期待。
人文学院2021年度院级课题中期考核汇总表 | ||||
序号 | 汇报组别 | 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中期检查情况 |
1 | 第一组 | 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2020年滚动 | 优秀 |
2 | 第一组 | 中医的现代发展与思考:资料整理与研究 | 2020年滚动 | 优秀 |
3 | 第一组 |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民族国家想象研究 | 2020年滚动 | 合格 |
4 | 第一组 | 补续高僧传校笺 | 2020年滚动 | 合格 |
5 | 第一组 | 非洲疾病演进与防控史 | 2020年滚动 | 合格 |
6 | 第一组 | 新时期以来作家文论研究 | 2020年滚动 | 合格 |
7 | 第一组 | 族群政治与元初江南统治研究 | 2020年滚动 | 合格 |
1 | 第二组 | 古叙利亚文明的肇始与早期发展 | 2021年 | 优秀 |
2 | 第二组 | 江南区域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2021年 | 优秀 |
3 | 第二组 | 浙江诗路文化的美学品格研究 | 2021年 | 优秀 |
4 | 第二组 | 10-19世纪越南地理典籍对中国地理思想的移植和诠释 | 2021年 | 合格 |
5 | 第二组 | 80后作家笔下的精神图景研究 | 2021年 | 合格 |
6 | 第二组 | 近代早期法国世俗化背景下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 | 2021年 | 合格 |
7 | 第二组 | 宋元海疆史研究 | 2021年 | 合格 |
8 | 第二组 | 晚清民初浙籍文人的游戏文章与现代文学变革 | 2021年 | 合格 |
1 | 第三组 | 汉语修辞与词汇互动研究 | 2021年 | 优秀 |
2 | 第三组 | 浙江濒危方言概况调查研究 | 2021年 | 优秀 |
3 | 第三组 | 百年浙江语言学家学术思想研究·陈梦家卷 | 2021年 | 合格 |
4 | 第三组 | 苏辙《栾城集》研究 | 2021年 | 合格 |
5 | 第三组 | 现代汉语情态构式专题研究 | 2021年 | 合格 |
6 | 第三组 | 中国方言文化影视典藏 | 2021年 | 合格 |